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95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狮子坪水电站与义和塔拉项目的建成使华电国际的控股装机容量增加294兆瓦达到24,548兆瓦。
今年CPI的高点会在二季度,超过3%,之后会开始回落。而加息则是极为重要和不可避免的一步。
没进入周期,何必要加,加了之后还降不降?总得给政策留些空间。2010年下半年,基数效应消退之后,CPI走势很可能掉头向下。摩根士丹利中国策略师娄刚认为,决策层通常希望存款真实利率保持在正水平。不过,有经济学家认为,由于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加息更多是考虑未来物价走势。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上半年就得开始加息。
当前物价涨幅还在预期之内。而2010年存款准备金率将多次上调。2023年,国际油价震荡走弱,全年累计下跌17%,油气巨头的业绩也因此承压,2022年实现净利倍增的跨国五巨头(壳牌、埃克森美孚、道达尔、BP、雪佛龙),2023年盈利均同比下降,降幅在29%-50%之间。
在这一背景下,油气行业对低碳技术的投资布局也有所变化。BP也大幅调整了其能源转型战略,虽然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未变,但2030年减排目标已从35%-40%区间缩水到了20%-30%区间。另一家欧洲油气巨头道达尔也加大了在天然气领域的投资力度。2024年初,先是美国天然气头部企业Chesapeake Energy和Southwestern Energy宣布合并。
12月,股神巴菲特重仓的西方石油公司宣布以120亿美元收购页岩油气生产商CrownRock。油气巨头们对低碳业务的热情正在逐渐消退。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金镭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石油公司想要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储能的作用举足轻重,从油区到炼厂,都是高耗能、高耗电环节,想要减排,除了增加绿电比例,还需要配备储能电站。此外,锂电业务近年来也愈发受到油气行业的关注,尤其是新型储能技术。这些数据均显示出,油气行业,尤其是国际油气巨头,在投资领域愈发活跃,但流向低碳业务的资金却正在减少。油气巨头们钱更多了、整体投资支出规模更大了,实际上清洁能源转型投入也一度有所增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此前在低碳领域较少布局的埃克森美孚、西方石油公司、Imperial Oil等北美企业在2023年陆续启动了低碳业务布局。
雪佛龙紧随其后在当月宣布将以530亿美元收购赫斯公司(目前这桩并购案因圭亚那Stabroek油田的优先收购权问题生变,雪佛龙方面披露可能无法按期完成交易),这也是2023年全球金额最高的两桩并购案。目前,埃克森美孚已购买了锂矿资产,雪佛龙则披露将加码锂电业务,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也在加速布局储能业务,中国石油兴建了多个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为油田提供绿电,国家管网集团则成立储能技术公司,专注于储气、储氢、储碳等前沿技术研发。此外,2023年油气行业整体资本支出总额增长了约9%,但同时,正如前文所述,能源转型投资支出下降了17%。油气并购、资本支出活跃,但低碳业务有受冷落迹象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统计,2023年油气行业能源转型支出占该行业资本支出总额的6.5%,而在2022年,这一比例是8.3%,也就是说,2023年同比下降了1.8%。
壳牌先是剥离了回报率低的家庭低碳电力业务,又宣布2024年计划裁掉15%低碳解决方案条线的员工。这也体现出,相对于用清洁燃料替代石油、天然气,目前油气行业更倾向于保留这些化石燃料的份额,甚至加大投资,同时用前沿的去碳技术中和其碳排放。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胡珈萌,编辑|刘洋雪)。此外,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去年发布的报告,预计全球石油需求2030年左右才会见顶,这也推动了石油巨头们抢抓需求爬升期的红利。
对于油气领域这些金额庞大的并购,能源研究机构Pickering Energy曾分析称,近年来疫情、俄乌冲突等推高了化石能源价格,油气跨国公司利润大增,有充沛的资金可供利用,再加上油气产销周期、回报股东等考量,推动了并购潮的出现我国油气与新能源采输领域活跃着一支攻难克艰,战无不胜的科研铁军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油气与新能源非金属复合材料装备研究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他们带领中国油气与新能源非金属复合材料装备研究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追赶,从追赶到部分领跑,实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高水平发展。面对油气与氢气等新能源采输领域严峻的管道腐蚀和服役安全问题,铁军临危受命、迎难而上,投身到非金属与复合材料装备技术的攻坚研究。目前,团队一方面响应国家对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战略布局要求,在深层/超深层、海洋、非常规等油气资源开发领域,以及风能、氢能、CCUS、地热能等新能源领域,着力攻关提升高性能非金属材料及装备的技术水平。比如,输氢管网上非金属复合管在国外都已经有了成熟产品,但国内仅处于起步研究阶段。
再比如,针对油气水三相分离器的高温防腐技术难题,团队发挥专业特长并联合油田企业,成功研制出容积103立方米、耐温80摄氏度、耐压0.6兆帕的新型玻璃钢油水气三相分离器,成为国内容积最大的新型玻璃钢三相分离器,并在塔里木油田实现现场应用零的突破,为油田安全生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技术与装备支撑。塔里木、长庆、塔河、新疆、吐哈等油田采用相关成果新铺设了非金属管道1万多公里,失效事故率降低70%以上,产生的经济效益约5.2亿元。
这项技术比制造新钢管节能93%,节水98%,减排二氧化碳高达 99%。续写新篇李厚补2017年接棒团队,2021年担任非金属与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
团队带头人、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非金属与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李厚补回忆说,2008年,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非金属与复合材料研究中心,这就是日后非金属与复合材料研究所的前身。科学研究、质量监督、技术服务等 三位一体合作发展模式,让团队与上游制造企业密切联系与合作,为下游用户单位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与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等国科研机构也保持着多方面合作研究,串联起我国油气工业非金属管的产业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协同发展。
团队在非金属材料及管材老化规律和机理研究、选材设计、适用性评价、安全评价、失效分析、服役寿命预测,以及高端新产品、高性能原材料、试验用新装备、现场应用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创新及产业化成果。李厚补介绍说,自团队组建以来,秉承石油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严肃活泼、严谨务实、勤勉敬业、团结协作为文化氛围,不断增强成员干事创业和锐意进取的激情。2022年,他带领团队获批陕西省油气田非金属材料与复合管材研究创新团队称号。他们紧跟国际前沿、国家需求,围绕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开展研究开发工作。
肩负着解决行业痛点问题的重要使命,依托非金属与复合材料研究所,团队自成立以来,完成了国家 86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超前储备项目及各油田重大技术开发项目50余项。这些年,团队科研攻关不辍,取得了累累硕果:响应双碳战略,团队历时6年开辟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废旧金属管材绿色再制造陶瓷内衬石油管材新技术。
团队通过顶层设计搭建了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用非金属管材标准体系,并纳入到我国石油工业用管材标准体系建设。目前,团队已有12名正式成员,其中10名博士,正高级职称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获得省部级人才称号7人次,形成一支高学历、高层次、多学科、中青年结合的科研攻关和技术服务团队。
管径和承压等级分别达到创纪录的250毫米和6.3兆帕,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空白,为我国大规模、低成本、远距离输送纯氢提供了重要装备与技术支撑。当时,国内由于相关技术基础薄弱,技术标准和技术产品缺乏,导致油田在选用防腐技术时,存在着明显的盲目性、片面性和不规范性。
累计转化生产各类陶瓷复合管材超过1.3万公里,产值超10.9亿元,在长庆、吉林、延长、新疆等油田得到规模化应用,为油田节约资金43.2亿元。他们组建ISO/TC67/SC5 WG5内衬油套管国际工作组并担任召集人,首次主导制定发布4项石油管材ISO产品标准,极大提升了我国国际标准化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他们组织制定了石油工业用非金属管材领域的十三五和十四五标准制定及发展规划,引领了非金属石油管材行业全面发展,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0.5亿元。另一方面正在着力建立相关非金属管道及装备的运行风险评价措施,开展检测技术、危险抢修技术、服役性能的评价技术等方面的系列攻关,旨在创建从建设到运行再到废止处理等在内的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保障油气管道的全程安全服役。
临危受命2005年,随着我国油气田的高速开发,管道安全问题不断暴露,在国外已经应用了近半个世纪的解决钢制石油管道腐蚀问题的颠覆性基础技术非金属复合材料管材技术开始在我国推广应用。硕果累累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专业从事油气与新能源非金属复合材料装备研究团队,凭借丰富的产学研经验和成果,李厚补带领团队牵头制定各类标准50余项,为我国相关领域的行业进步与规范,以及国际的地位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
团队研制出海洋非金属管、抗硫非金属连续管、井下智能非金属连续管、复合材料增强管线钢管,以及高温稠油、高压天然气等集输用高性能非金属管,在塔里木、塔河、长庆等油田得到规模化应用,指导中国石油集团公司2个制造企业的生产线建设,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3.5亿元。自主建立油气集输用非金属管完整性技术体系,实现了非金属管使用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大江南北,高科技油气输送管道绵延千里,静静地守护着我国油气采输大动脉。对此,团队围绕相关材料的选材评价、结构设计、生产制造、可靠性评价等,展开不懈攻关,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阻隔柔性复合管和高阻隔玻璃钢管两种新型输氢非金属管产品,在新疆哈密成功进行了国内首次高压力非金属管道纯氢爆破试验。
发表评论